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数字传媒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2/9/26 13:23:38

来源:东北新闻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文化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离不开的关键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十年间,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科学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十年间,农家书屋覆盖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惠及亿万农民,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逐步成为现实,数字图书馆把文化知识传向四面八方。十年间,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和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不断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理念日盛,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的出台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

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家都能听广播看电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宁夏西海固的盐池县地理位置偏远,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县城周边20公里的农村。村村通工程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梦寐以求的电视节目信号。自201111月以来,作为户户通的试点,宁夏已完成农村广播电视的全覆盖,70余万农户成为首批受益者,由各级财政补助,农户安装一套近500元的卫星接收设施,只要交纳50元,便可看到60多套节目。

6套到60套,从村村通户户通,这是填补城乡文化信息巨大鸿沟的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的最好方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说。

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提出并实施的民心工程之一,实践证明,广电村村通把广播电视信号接进村寨,也就是把外面的世界送进村寨,使曾经耳聋眼瞎1.48亿村民耳聪目明,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信息鸿沟。

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村村通工程目前已经取得重大成果,截至2012年,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为提高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而实施的西新工程,也已取得长足进展。

村村通解决了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温饱问题。为了从吃饱变为吃好20114月,广电总局开始推动被称为户户通的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2015年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村里每月都能看电影

54岁的王其璋是山东省即墨市北安街道的放映员,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已有36年,36年来他走遍了北安街道60个社区,先后放映电影近万场次,我打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电影,正是因为喜欢,我才坚持了这么多年。那时候,农民看场电影像过年一样的稀罕,即使是寒冬腊月的晚上,许多村民也能坚持站着看完三四个小时的露天电影。

农民看电影一直是难题。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始实施,2006年进一步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如今,中国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农村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全部代替胶片电影。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年放映公益电影780万场次。

现在,农村放映的不光有戏曲和《铁道游击队》等老故事片,还能看到《叶问》、《让子弹飞》等商业大片,农民们不出村,几乎能和城里人同时间看到最新的电影。农村离不开电影,老百姓需要它。王其璋感激这个工程,愿意一辈子为村民放下去。

关键词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国图数字资源联结全国

图书馆里的数字资源非常系统、专业,检索起来很方便。如果机位再多点儿就更好了。工作日里,首都图书馆六层的电子阅览室里人满为患,一位等候上机的读者这样对管理员建议。

总投资4.9亿元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伴随科技进步而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在软硬件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全媒体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截至2011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一批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纷纷诞生,包括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和重点教育、科研、生产单位的各类型学术性专题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的图书、报刊、影视、音乐、讲座、展览等资源,面向少年儿童、盲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数据库和面向图书馆界的联合编目数据库等。同时,借助政务外网使数字图书馆服务于政府决策机构,借助教育网、科研网使数字图书馆服务于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借助全军综合信息网使数字图书馆走进军营,走进边疆哨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覆盖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并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推出新媒体服务方式。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一个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建成。

关键词

三馆免费

没有门槛地走进文化场馆

时间回到2008年初。那张虽然不太贵,却曾尴尬地挡住不少人脚步的博物馆门票,轻轻地被撕了去。

那一年,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20亿元。

紧随其后,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也加入了免费开放的行列。此次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涉及到全国6000多家县级以上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近4万个乡镇文化站。于是,俗称的三馆免费,其实已经总共是四馆免费,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向群众开放,不收取门票,其免费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基本服务的免费提供,如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

截至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4个,年接待观众5.2亿人次。无论收入状况、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自由地亲近文化,公共文化正在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条涓涓细流。

如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等特点,正像春风一样吹遍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开出异彩纷呈的精神之花。

关键词

农家书屋工程

农民读者有了书屋

吃了饭、没事干,前村游、后村转,扑克麻将通宵战,家庭不和人心散,夫妻争吵常不断。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麻地会乡庄上村乡村小学教师李继祥退休回村看到这样的状况。如何扭转这种旧风气?李继祥想通过读书看报来提高全村人民的素质。他将收藏的200多册图书拿出来办起了农家书屋,后来得到了政策支持,书屋办得越来越好。

来看书的村民比他预想的多。以前咱观念不正确,老是苦干实干,不用科学,现在看来,这科技的东西就是好!书屋建起一年后,村民赵林平乐一句话道出书屋的贡献。201010月至今,庄上村农家书屋累计借出图书371册,还书284册,阅读人数达到1200余人次,小书屋发挥了大作用。

一直以来,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因为种种困难难以解决。20033月,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出台,让农民们看到了曙光。

农家书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给了全国各地建设农家书屋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将解决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摆在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农家书屋的标准配置是每家1500册书,1200个品种,目前各地普遍高于配置标准。

2011年底,全国84%的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为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也达到50多亿元。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介绍,到十八大召开之前,农家书屋将建成60余万家,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都有农家书屋。

当书屋建设完成后,农家书屋将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各地农家书屋已经举办了众多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就是为了吸引农民走进书屋。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