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
少城街道创新服务管理,将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摆在突出位置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的青羊区少城街道将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大城市,细管理”,大力整治“三无院落”,提升辖区居民居住环境;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引进西南地区首家社区美术馆,依托宽窄巷子景区周边独特的少城文化氛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走出了一条“老”城区的文化破局发展之路。
辖区344个院落
实施网格化管理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少城街道办副主任李春蓉,走进西胜街11号院。清幽的小巷,茂盛的绿树,院落环境干净整洁,各种基础设施齐全。院落里安装了多个视频监控探头,重要通道、关键点位在实时监控下一览无余,门卫只需查看电脑视频,就能实时监控院落里的每个角落。
据介绍,地处中心城区的少城街道“三无”老旧院落多,由于无管理主体、无清扫保洁、无门卫管理,居民意见很大,有人反映给社区党委和街道党工委。“一个院落一个方案,先征集居民意见,再由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调查各院落资源配置情况后制定方案,公示经居民同意后,才开始执行。”少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子玖表示,为让每户都参与,社区还发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项目征集单,了解居民需求,再综合群众意见,在每个院落开坝坝会,让每个人发表意见,即使没来参加的,也会通过电话了解意见。
很快,居民意见建议被集中收集起来,经街道社区讨论后付诸实践。一大批昔日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老旧院落焕然一新,其中一些还成了辖区内的精品院落,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坚持‘大城市,细管理’,我们对辖区内344个居民院落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责任划到了每个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居民骨干、院委会(业委会)、门卫;此外,通过引入第三方公司,少城街道在辖区内48个无门卫、无清扫保洁人员、无院落管理主体的老旧院落推行“居民自治+服务外包”,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
聚集魅力少城
今年初,西部首家社区美术馆落户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成为当地又一文化亮点。记者了解到,宽巷子社区美术馆面积约3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山水、花鸟、人物等40多幅书画作品。目前,宽巷子社区美术馆主要以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为主,定期开展各类艺术活动,邀请书画、摄影等领域知名人士,为社区居民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指导。下一步,美术馆计划引进一批名家工作室,以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档次和知名度。
宽巷子社区书记郭明铜告诉记者,少城街道辖区内聚集了很多机关单位、家属院落,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而随着宽窄巷子景区休闲文化的迅速发展,小通巷、支矶石街、同仁路等周边街道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国内外很多背包客、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成都本土的文艺青年、文化人都喜欢在附近的咖啡馆、酒吧聚集,特有文化氛围也孕育了当地助人自助、和谐向上的社区风尚。
在少城街道的仁厚街、实业街、支矶石街、三道街、多子巷,经常都能看到志愿者认真忙碌的身影。今年,少城街道还联合成都市义工联合会,组织社区专业社工、志愿者实施了帮扶特定人群的“金色阳光”——社工服务项目。投入项目资金13万余元,对辖区内26户30名特别帮扶对象提供包括再就业、心理辅导(治疗)、医疗保健、社交活动、文体娱乐、社区活动等内容的量体裁衣式服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辖区居民、志愿者等500多人次参与。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业工作室落户少城。前不久,奎星楼街55号的“明堂青年文化创意中心”正式挂牌营业。该中心利用原民盟成都社会大学校址的德式建筑群改建为文化创意工作区,咖啡厅、红酒庄、私房菜馆汇集其中,目前已入驻成都本土各类文化创意团队30余支,投资、合作、孵化各类文化创意团队50多支,成为继西村、红星路35号、东郊记忆之后的又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