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文化商业地产
文化产业收入五年增八倍
2013/12/30 10:38:16

来源:大庆晚报

 

 

 

    近日,一则“大庆文化产业三个季度创富290亿”的消息在全国各大媒体上不胫而走。

 

    从2008年的38亿元收入,到2013年前三季度的290亿元,五年来,我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近8倍,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也由0.4%增长到2.3%,文化企业发展到4500多家。

 

    翻阅近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所作的报告,在文化领域重复最多的六个字就是“壮大文化产业”。

 

    如何壮大?园区引领,项目拉动首当其冲。

 

    2011年,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跻身全省唯一,全国十大“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2013年,随着“新华08”、“文化创意产业园”等25个文化产业大项目、大基地相继落地,我市“一区十园”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作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高基项目,55项行业资讯,200多条资源信息,“新华08”全天候向世界发布“大庆声音”,填补了中国乃至亚洲在原油交易平台领域的空白。

 

    在百湖影视基地,40多名动漫“大拿”,奋笔疾书;亚洲最大多功能厅,搭台会展;省内唯一的“海德堡”6色印刷,纸上掘金。基地常务副总经理杨树军说:“基地已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别看今天‘小荷才露尖尖角’,到2015年,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集聚180位海内外艺术家、40余家文化企业的百湖艺术群落,作品打包销售,买家“一站式”消费,仅2012年,群落就创造了5000多万元的产值。

 

    到2015年,大庆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超1000亿元。

 

    市长夏立华指出:“要让大庆文化插上创意翅膀,让创意变项目、出产品、成商品、创品牌,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影视动漫、能源资讯等元素的汇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而“庆字号”本土文化名品,更是在新一轮发展中焕发生机。

 

    “大庆的芦苇画堪称一绝,我买了10幅,准备回去送给客户。”在市第四届文博会上收获满满的北京市民王岩说。“这是我用‘丝质乱针画法’创作的芦苇画,一幅能卖近千元。”文博会上,拿着近100万元订单的芦苇画作者姚来霞激动地说。落户百湖艺术群落的“芦苇画”,成功打入全国市场。

 

    文化搭台,名品唱戏。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湿地旅游文化节、文博会等近20项文化交流平台,让冰雪画、萨满民俗剪纸、工业版画等一批“庆字号”文化产品和芦苇画一样,成功进军全国大市场。

 

    面对发展势头良好的文化产业,大庆人不断拓宽思路,通过创意“说媒”,让文化与产业“联姻”。

 

    今年,结合艺术家吕国明的“平安”福字艺术和大同区沙家窑村农产品绿色健康的种植理念,“平安福”绿色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今年共生产‘平安福’小米近4万斤,销往北京、哈尔滨等地,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是往年收入的3倍。”沙家窑村村支书鞠春才感叹道。

 

    以冰雪文化、湿地文化、温泉文化为依托,我市打造的连环湖温泉景区、北国温泉养生休闲广场等旅游文化项目,仅2012年,共接待旅游者1003万人次,实现收入45.9亿元。

 

    “磕头机”U盘,《笑傲江湖》网络游戏,猛犸象Q版形象动画片……这些创意产品纷纷走进现实,实现“0的突破”。

 

    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产品……有了创意,文化+产业这道数学题的答案,远大于2。

 

    然而,大庆人壮大文化产业的梦想从未停歇。

 

    联想科技城云基地、黑龙江新媒体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奥林匹克公园、阿木塔风情园等项目将让文化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预计到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全市GDP的5%。

 

    到那时,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一座挖不尽的城市“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