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今天,有机会参加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感到很高兴。这里,我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和常务副主席王石的委托简单讲几句。
中华文化促进会决定与上海交大合作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上海交大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1994年,高占祥主席在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时就被上海交大聘为兼职教授。多年来,高占祥主席和王石常务副主席对上海交大的发展非常关心。本来他们都想出席今天的揭牌仪式,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前行。王石副主席让我一定向上海交大的领导表示歉意。我本人也是上海交大的特聘研究员,同时还兼任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十多年来,无论工作怎么变动,我与上海交大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今年6月7日,我还刚刚应邀在上海交大参加了海峡两岸文化政策论坛,并代表大陆方作了主旨演讲。
第二,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是文化部最早命名挂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该机构成立十五年来,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研讨活动,如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大陆港澳文化产业论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论坛等等,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业内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以胡惠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继前两年发布2011、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后,今天还将发布《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去年9月,人民日报发布上海交大《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后,我会认为该举措非常好,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报告,因此,我会主动提出与上海交大合作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报告》,得到上海交大的积极响应。经过多次沟通和研究,今年3月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指数编制任务由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我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共同承担。
通过编制发展指数推进相关领域的政府治理,是全球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文化指数编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对全国文化发展趋势的把控。应该说,文促会和上海交大协同合作创新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是强强联合的最佳选择。上海交大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和经验优势,我会作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社团则具有把握大局和宏观调控的优势。两个单位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有利于克服编制过程中采集数据难、建立指标难、分析评价难等问题,有利于确立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的权威性并构建理论评价体系。
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不仅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推进我国文化治理,提高文化发展规划水平;而且可以借助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掌握全国及各地文化的发展现状,探寻我国文化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及各地方文化发展政策的执行、评估和调整;同时,还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抢占文化战略制高点和建立文化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成立之后,要抓紧工作,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对外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的姊妹篇——《2015: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报告》,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