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用一个“和”字,概括传统文化的养生观
2013/1/21 11:42:16

 “第10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第一分会场总结发言

金坚范


金坚范副主席在“第10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第一分会场作总结发言
 
第一分会场共有6人作了精彩的发言,贡献了自己的知识智慧。
《黄帝内经》162篇,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防重于治。这是传统文化中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思想在医学上的体现。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养生观可用和合文化来概括。实际上,可用一个“和”字来概括。
治疗疾病的大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等,一切均是“以平为期”为最终目的的。“平”就是“中和有序”,强调平衡与和谐。中国传统还强调养性。养性之道,也是“能中和者必大寿也。”
和合思想在传统养生观念方面的体现主要是辩证地对待生命的思想和整体关联的思维模式。
中华传统医药借助阴阳学说的理念,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顺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形体和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传统医学主张形神合一,身心统一。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养生并非只是在生理上如何保养肉体,而更重要、更根本的是通过调节人的心理、人的精神而达到身心健康,也就是怡情养性,或可称之谓精神养生。“心者,身之本也。”养身贵在养心。如皋清代文人李渔把“人和”看做养生、治病的“务本之法”,强调“人和则百体皆和”。
整体关联的思维模式其最根本思想是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人身乃小天地,宇宙乃大人身——人身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是人身的放大——而且人身这个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生命观,构成了传统养身思想的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产生于自然界,赖自然条件而生成,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养生必顺应自然,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的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切忌一刀切。
养生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养生也要养环境。一些长寿之乡都是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绿化好,空气好,负氧离子多,天然氧吧。水质好,含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土壤好,硒含量十分丰富。近几年出现了南飞过冬、北漂避暑的现象,这种旅居养老是要找到适合人居的环境。
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是最基本、最朴实的养生概念。“天道”是指四时日夜的变化,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养生必须遵循“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之定律,这样进行起居休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饮食法地道,其中“地道”指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今天要强调吃健康食品,不是吃污染食品,污染的就不地道了。
这种“和”的思想现在至少可追溯到舜帝时代。《清华大学藏战国书简》(壹)中,披露了周文王临终遗言中提到了舜在劳动中获得了“中”。这种“中”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道”和“阴阳和谐” 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今天的社会,已大大不同于产生传统养生观念的农耕文明时代,那时生存压力没有这么大,环境污染这个概念还没有。也就是说传统养生观念今天就有些不和谐了,失衡了。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比如一般的养生运动都是低运动量的,如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低运动量的运动方法或许适用于过去食不果腹的生活,但现代人往往营养过剩,需要运动量大的养生运动来消耗多余的脂肪。
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要注重道德修养,因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自然就会延年益寿了。精神养生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即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人生有两种生命: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养生,不仅是让肉体在这个世界上多存活几天。就精神生命的角度而言,诚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一辈子,活几十年、上百年,顶不上别人活十年、一年甚至一日;有的人活一天却顶许多人活一月、一年、十年、几十年甚至更多。这是因为前者生命价值太低,甚至可能是负价值,像希特勒、东条英机、秦桧、严嵩之流,这样的人活得再长也是短命的,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者生命价值高,生命质量高,他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年在单位时间里价值‘密度’大,譬如同样是木头,红木、紫檀就比软木塞的木质密度大得多,这样的人不论活二十多岁(如聂耳),还是活六十多岁(如史铁生)都是长寿的。肉体生命的养生当然也很重要,因为精神生命须以肉体生命为物质基础;但是更重要的精神养生,在这方面,史铁生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