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佩荣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当代思考”的发言
傅佩荣 毕业于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师事方东美先生。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后,一直任教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专长为宗教哲学、儒家、道家、形而上学。自2000年起,出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解读本。另有《哲学与人生》《国学的天空》《西方哲学史》等著作。2006年起,先后在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广国学的现代诠释。
中国文化的理念,特别要推崇的是儒家与道家。真正的孔孟思想要以儒家的《论语》和《孟子》为基本材料。我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儒家思想中受到最大扭曲的部分,除了外在的表现,就是朱熹说的:人性本善。孔子和孟子从来不说这样的话,也不是这样的观念。孟子只要讲到善,前面就加个动词,“为善”、“为不善”。孟子说道:善是行为的结果。你根本不会去幻想人性本善的问题。
道家认为儒家太主观了,人永远是需要教育的。所以,道家釜底抽薪,说人与万物是一样的,因为来自于道。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用人的价值来衡量万物的价值。道家看到自己与万物,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逍遥自由。儒家偏向德行,道家偏向智慧。佛教进入中国后,马上加入中国元素,讲悲、讲智,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
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各种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是所谓的基督教文化。我们分析一下有三点。
第一点,为宗教增加人文精神。在宗教信仰的架构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立场。没有宗教徒是完全尊重别人的,对同一教友称兄弟姐妹,教外的则是异教徒。通过历史我们应该知道宗教也需要人文精神。儒家与所有的宗教都是从冲突的。宗教讲生前死后,审判而不是轮回。儒家说的是生死之间,好像缺乏宗教的超越精神;其实不然,生死之间,用真诚去面对,又遵守社会规范——起码我们在世时好好地生活,死了之后才是真正的“将无同”。儒家的思想对全世界各种文明都有启发意义,增加了人文的精神。
第二点,个人与群体间的和谐。西方重视个体,中国重视群体。一讲西方个性,发挥个人特色;而中国似乎只是集体、群体……其实二分法从来不是真理。儒家思想针对西方,正好让西方人注意到群体的重要。
第三点,中国人要经常提醒自己,要有完整的、永恒的观点。我们要勇于超越,只有超越才能看到永恒,突破时间的障碍,一定不要沉湎于所谓“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