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内部专区
首个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在京发布
2015/11/4 10:30:00

 

 

    
10月26日,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京发布《2015: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报告》,这是国内第一次发布中国文化发展指数。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主席王石,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等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出席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促进副会主席、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执行主席王永章主持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了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的背景和由来。他说,通过编制发展指数推进相关领域的政府治理,是全球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不仅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通过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掌握全国及各地文化发展现状,深入探寻我国文化发展规律,了解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执行、评估文化发展政策。去年3月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上海交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去年7月29日在上海交大举行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上海交大合作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是强强联合的最佳选择。上海交大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和经验优势,中华文化促进会作为全国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则具有把握大局和宏观调控的优势。两个单位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有利于克服编制中国文化发展指数过程中采集数据难、建立指标难、分析评价难等问题,有利于构建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的权威性和理论评价体系。这项任务主要由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来共同承担。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教授胡惠林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成果报告。该报告综合分析2006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发展可得数据及其运动表现与构成结构,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造成的我国文化发展突发性失速之后,在国家宏观文化政策调控之下,我国文化发展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区间。
报告指出,纵观2006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发展总体态势,虽有大的剧烈波动起伏,但综合指数值均大于100,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基础设施指数连年递增,这表明文化发展持续进步、总体发展幅度合理,开始进入稳健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报告指出,我国文化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东部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动力的引擎,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腹地;东西部文化发展出现发展速度的结构性变动,西部地区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东西部“速度发展”与“质量发展”,构成了开放型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结构。通过测算2011年至2013年中国省区市文化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稳定的引擎,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稳居全国文化发展前六位。广西、甘肃、贵州、青海和宁夏等西部五省区排在全国后十位,四川是连续三年进入排名前十的唯一西部地区。
此次报告还首次把农村文化发展纳入中国文化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文化发展指数”。报告认为,农村文化发展状况正在深刻影响我国文化发展质量结构。农业文明的现代化程度是影响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和文明转型的根本基础。通过对比2011年至2013年的农村文化发展排名变化,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是连续三年处在全国农村文化发展前列。新疆、内蒙古、广西、吉林、甘肃、青海、西藏、宁夏和海南等九省区名列全国后十位。
报告认为,影响地区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呈多元化特征,文化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人才资源、文化创新能力和社会文化参与,构成了地区文化发展梯次变化的影响性要素。文化人才资源、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经济流量和社会文化参与度是构成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进步性程度的四大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