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智慧的苗家姑娘,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又应当要怎样去传承和弘扬苗族女性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品质?
带着这些课题,5月26日,中华文化(绥宁)论坛在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围绕“传统民俗文化对现代家庭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和“绥宁巫傩文化与女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大主题,八位来自国内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激情演讲。此次论坛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倡导以“和”为核心的现代家庭文化,促进绥宁巫傩文化和女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传承和弘扬苗家文化献计献策
“苗族女性是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对苗文化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在新时期,要借助互联网+宣传苗族和苗族女性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质,助力苗乡经济腾飞。”
“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如何引导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越来越多地成为未来区域竞争的重要动力。
“传承和发扬绥宁苗族女性文化,对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以家为本,家国同构,发展传统文化应当注重和而不同的研究”、“节日是一种文化提醒,其人类学意义在哪里?”、“巫傩文化的当代价值应当从哪些方面去体现?”、“构建巫楚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化旅游胜地,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和保护”……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商学院教授、诗人骆晓戈,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文辉,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劲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联主席张千山,著名摄影家、中央文化遗产影像抢救联盟副主席刘启后等嘉宾,纷纷进行演讲,与到会嘉宾进行深入探讨。
《黄桑宣言》助力打造文化品牌,将刻碑保存
论坛通过并发布了《黄桑宣言》。论坛认为,作为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遗存地之一,绥宁县以巫傩仪式、巫傩歌舞、巫傩绝技、巫傩器具、巫傩戏剧等形式表现的巫傩遗风,延续千年,经久不衰,弥足珍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起始于原始的女祖崇拜,已成为湘桂黔边民族团结和欢庆的传统节日,具有十分独特的社会学、民俗学意义。
论坛倡议,绥宁县要制定巫傩文化、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规划,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扎实开展遗产保护,大力进行活态展示,逐步提升传承质量,促进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的品牌形象,力争将其打造成湖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民族节日。
据了解,中华文化(绥宁)论坛《黄桑宣言》将刻成碑铭,长久性保留在绥宁县黄桑上堡古国。
在论坛现场,主办方设置了“十大杰出女性”展板,展示了花木兰、武则天、宋庆龄、杨开慧等10位古今中华十大杰出女性的风采。
中华文化促会副主席、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魏文彬,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常务副台长、中国电视台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于广华,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吴友云,中央文化遗产影像抢救联盟副主席刘启后,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刘睿懿等嘉宾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