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奇心日报
2014年5月,林宁成立了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独立运作“微票儿”这个业务。其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熟悉的就是微信电影票,或者按照微影时代的说法,这叫做“电影票业务的微信入口”。
从2013年12月“微信电影票”上线开始,“微信电影票”的增长速度就一直很快,保持在30%以上。“到了刚刚过去的国庆档,微影时代出票量达到4.7亿元,占到了整个国庆档票房的25%。”林宁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待会再来看这个数字,在评估这家公司的时候,还有一个业绩不可忽视:微影时代经手做营销和发行的片子可能有将近100部。截止到10月,今年国内上映的电影也不过就是不到300部。
这个增长速度看上去非常惊人,但就在线售票这个市场而言,有拥有7亿用户的微信作为流量入口,25%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非常可观的数字。所有人都知道,卖电影票的生意要快速做大,一个是砸钱做补贴,另一个就是流量。
腾讯所给予的最简单有效的帮助就是通过“低价”刺激用户,最典型的是在去年12月,“微信电影票”推出了9.9元看《一步之遥》的活动,在10天时间里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下单。
另外还得算上微信和腾讯的其它入口所具有明显的导流作用。微影时代能够利用微信钱包和QQ钱包的入口直接引导用户去购买电影票。它还能够在朋友圈投放电影相关的广告,看完广告,正处在消费欲望最强烈的用户,可以直接点开广告中的“小红点”去购票。
这两个手段还可以一起使用,之前微影时代和应用宝做了一个活动,下载应用宝和微票儿就能拿到25元的电影红包。林宁说:“在那一周时间,微票儿APP就多了500多万的下载量。”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25%这个数字了。一个简单的参照是,同样有着腾讯做背书的嘀嘀打车,在运营了一年半以后,轻松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微影时代目前所占据的25%看起来可观,其实是维持了正常水平。
眼下微影时代即将公布C轮融资。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在即将完成的C轮融资中,腾讯的注资主要用来保护自己的股份不被稀释太多,它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腾讯曾于2014年6月独家主导了微影时代的A轮融资。在2015年4月的B轮融资中,万达、文资华夏、鲁信和刚泰文化是其他投资方。如果C轮引入更多投资者,这会是一个相当多元的投资结构。
至于腾讯为什么会为微影背书,事情大致是这样的。2009年,林宁创办了团购网站F团。F团最早的两轮融资中都有腾讯的参与。
2012年,F团和高朋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roupon网站的中文版)完成了合并,林宁出任合并完成之后的高朋网的首席执行官。这家新的高朋网中,腾讯所持有的股份占到30% 。
高朋网的经历让林宁和腾讯走到了一起。也许是电影票和团购同属于电商业务,马化腾决定把“微信电影票”交给林宁,让他来运营这个业务。
2014年5月,微影时代从腾讯当中独立出来运营。谈及这一决定,林宁说:“我记得当初Pony(马化腾)和我聊的时候,他认为O2O不是腾讯的基因该做的,因为他认为还是想把产品做好,体验做好。但是娱乐又是必须做的,所以他更愿意用这种放我出来的结构来做这件事情。”
让我们换个通俗的说法:业内对腾讯的评价是“一家喜欢躺着赚钱的公司”,当微信电影票需要大量后续投入的时候,“这种放我出来的结构”显得顺理成章。这意味着微影时代会越来越独立,腾讯在其它扮演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全力哺养的“父母”变成了一个投资人和资源合作方。
虽然微影时代仍可以使用腾讯旗下的资源,微信钱包和QQ钱包的入口、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独家代理等等,但是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独立带给微影时代的影响,比如之前推广微信支付时的票补支持开始减少。
没有了大规模推广微信支付的动力后,电影票成为了微信钱包中一个普通的功能--它甚至被排在了所有功能的最下方,而微影时代,也回归到了一种普通创业公司的状态。
微影时代被仍到了更独立的环境中,它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微影时代做为联合出品方的18部影片中,票房最高的是《大圣归来》和《九层妖塔》,分别接近10亿和7亿。除此之外,微影时代还投了一些体量并不大的片子,比如《心迷宫》、《少年班》以及《1980年代的爱情》。
林宁说,这是由于微影时代自身的策略的转变。他认为微影的价值是基于大量的消费数据做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之前一直很受好评的电影《心迷宫》,他们就给片方选了200家对于这些影片有更好反响的影院做长线放映。又比如在《山河故人》上映的时候,林宁想在一些影院做贾樟柯过往电影的一些集中放映。
无论是在采访前的沟通还是采访进行中,微影时代都不希望给人留下“就是一个卖票的,就是靠票补抢市场”的整体印象。“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位自己是宣传和发行平台,后面我们要做的是大数据娱乐公司。”林宁说。
接受记者的采访前一天,他刚刚结束了和中国电影资料馆一行的会面,中国电影资料馆希望能够借助微影时代的大数据支持让一些馆藏的电影重见天日。
之所以要走个性化服务的路子,还是因为光卖票赚不到钱,需要寻找到产生更多价值的地方——比如为看电影的观众提供更深度的观影体验,包括社交,包括更有针对性的影片推荐和放映。简单说来,一旦电影票结束价格战,需要创造更多的观影价值,才能吸引到更多用户。
为此,微影时代推出了一个独立的APP微票儿。林宁说,微票儿的体验会更重一些,面向深度的电影消费者,当中有社区,有资讯。这是一个更加垂直的APP,偏重于内容消费和社交。同时,微影时代还即将推出一个观影大师的新品牌。与格瓦拉的新放映一样,微影时代想通过这种路线把一些小众电影,特殊题材电影推到市场当中去。
微影时代声称要往电影产业的更上游走,去占领电影行业的核心资源,也就是电影制作,IP(知识产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大量的资本。
今年9月,微影时代成立了一支20亿的电影基金。其中10亿用来做内容,10亿用来投资一些相关的产业。
“一边用爆款产品(“微信电影票”)把用户黏进来,另一边用资本进入到内容产业里的核心层面。”林宁告诉记者。
林宁把微影时代定位为“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承载的一个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应用在制宣发的过程中的一个娱乐公司。”
这样的定位看上去非常吸引眼球,但其实这是每一个在线售票平台都想要做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微影时代面临的市场竞争绝对不会小。
猫眼电影从去年联合发行的《心花路放》之后,参与了包括《栀子花开》、《山河故人》、《捉妖记》、《煎饼侠》等多部电影的宣发。格瓦拉则推出了“新放映”的品牌,做一些关于电影的新力量,新题材,新视角的片子的宣发。
更大的威胁可能来自于阿里,至少林宁也是这么认为的。阿里在整个电影产业拥有许多资源,比如淘宝,天猫,娱乐宝。最近的《碟中谍5》等片子就找了阿里来做发行。
还有,最近阿里刚刚花45亿美元买下的优酷土豆。其中最有想像力的部分,可能就是阿里影业和优酷土豆的合作。优酷土豆有大量的自由内容,包括《老男孩》和《万万没想到》。双方在内容以及营销发行上都有很多合作的可能。
谈及和竞争对手的优势,林宁谈论的最多的还是大数据,他想要通过大数据来整合微影时代内部现在看上去有些庞大的业务。“大数据应该用于制宣发的每一个过程,甚至制作的过程、IP(知识产权)形成的过程,我可以通过数据就知道说现在《十万个冷笑话》我预期票房是多少,不是靠脑瓜拍出来的,所以我有一定数据支持的。”
林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未来我要让编剧直接跟用户连接在一起,你要写个本子,这个段子大家到底笑不笑,直接拿来测试,我的理想是要这样,让他随时可以在我们的大数据工作平台工作。”
类似这样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了。关于内容到底能不能被大数据指导这件事,向来有不少争论。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时髦的话题,投资人也乐于听到这样的规划──总比老实巴交规划自己如何卖电影票要有吸引力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提大数据,微影时代最核心的业务都必须要回到票务本身。只有通过卖票积累下来了大量用户,微影时代才能拥有足够大的数据去支撑林宁的构想。
票务这个市场并不好做。正如之前提到的,在各大票务商的服务并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大家拼的就是钱和流量。
尤其是钱,票补能很快改变这个市场格局。淘宝电影自从双11启动18.8元电影促销以来,已经卖出了超过37万张电影票。百度糯米在百度宣布将用200亿元砸在O2O市场上以后,也曾经一度宣布自己在电影票市场中排名第二。
电影票这个市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所以,对于微影时代来说,迅速做大票务市场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林宁说他希望最终微影时代能够占到中国总票房的50% ,但这个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成的。
之前微影时代B轮融资拿到了1.05亿美元。这笔钱看上去很多,但是微影也做了很多事情。微影时代成立的那个20亿元的电影基金,即使也有其他资本的参与,微影也必然花了不少钱。再加上运营和票补的成本,微影时代现在手头上还有的资金可能已经不多了。
而眼下最重要的事,显然是竞争最激烈的贺岁档即将来到,一轮新的票补大战又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