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无疑将会成为今后“十三五”时期尤为重要的发展主题之一。如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开放、协调、共享等在内的质量型增长,渐成国内各地文化产业领域人士思考与探索的焦点。17日下午,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文化+’ 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主题对话在尚8国际广告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文化产业人士出席并参加,主题对话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毕绪龙主持。
主题对话现场,从左到右依次是毕绪龙、刘结成、李正芳、史劲松
据了解,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分别是台湾华山文创园营运长李正芳,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刘结成,尚8文化集团总经理史劲松 。围绕“‘文化+’ 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这个主题,分别讨论了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如何运用“文化+”思维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平台功能、“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发挥创新创业孵化作用、“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发挥创新创业孵化作用等五个焦点问题。嘉宾分别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各抒己见,共享交流,思维碰撞。
围绕“文化+”的生态构建,李正芳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文化的内在力量,在不同程度上将其与新技术、新服务等进行融合创新;刘结成则谈到,文化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包容的环境,让链接产生创新,“让该遇见的人相遇”,通过跨界产生新的力量;史劲松详细介绍并强调“文化+”与人的需求的利益关系,通过整合需求打造专业服务平台,进而提供资源对接、资金、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从而让人可以在开放共享的平台上享受更为舒适的工作与生活。
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海熙发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期间,在互动讨论环节,来自陕西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发展局局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海熙就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孵化器经营简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王海熙谈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陆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出现了很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这其中既有国营,也有民办。国有的孵化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国家和政府拿到大量的资源,弊端却是管理粗放,但由此也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而民营性质的孵化器或是众创空间则可以充分挖掘更多潜在的商业机会,但却无从享受或获得政府的一些重要性资源。在这种利益分配下,国有和民营创新机构到底应该怎么来结合从而破解它们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瓶颈性问题。
对此,李正芳现场坦言,有关体制的问题,的确是困难的事情,“但除了政府之外还有第三方的力量,有助于其更有效率得运作”。李正芳以华山文创园运营的亲身经历谈到非营利组织在国有与民营机构之间过渡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基金会的身份以及其天生的使命运作能够帮助民间企业在利润追求上发挥效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政府所想要的政策目的。同时,站在政府规划管理角度,李正芳表示,如果能够提出让社会支持、让政府满意的有远见的计划,第三方角色的运营筹划相对也会做得比较顺利。
同样史劲松表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目前国内对创业的宣传存在过度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年轻人有一定的误导,“目前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创业,我认为有浮躁化的程度,而且非常高”;其次,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各地在鼓励支持双创计划上都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关键在于要对地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做文化一定不是两三年的事情,我们不是商业地产开发商。要想把品牌做得更加广泛,在实操上就要结合当地人和当地文化的东西”,进一步强调抱团取暖,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重要性。
参与此次活动的相关人士分别来自“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与陕西省“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为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在此次培训过程中,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专门组织筹划了两场不同的两岸学者主题对话活动。此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段周武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曾专门强调此次培训首次邀请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交流,意在区别于传统程式化的培训模式,充分借鉴其更好的发展经验与路径,在开拓学员视野的同时也希望在两岸三地之间创造一定的项目孵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