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艺报》
3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一场时尚活动上,那英与章子怡“狭路相逢”。一位是歌坛大姐大,一位是扬名国际的女演员,但她们有同一个身份——“导师”。
那英说:“祝福章子怡。”
章子怡说:“我会去找那英取经。”
而前一日,歌手李玟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确认将加盟东方卫视第二季度的大型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曾几何时,选秀节目与这些大牌明星相隔甚远,然而去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拉近了两者的距离。黎明、窦文涛、罗大佑等人先后坐上选秀节目评委席,让迅速升级的综艺节目大片化变得更为彻底。
30档模式扎堆 三大选秀亮相
2013年是模式节目的井喷之年。在去年夏天《中国好声音》与今年初《我是歌手》的刺激下,“模式”已然成为国内卫视争抢的重要资源。据统计,自4月开始,将有约30档模式节目扎堆亮相荧屏,引进数量较上年相比几乎翻了一倍,模式节目的战线也由周末黄金档延展至日常时段,几乎垄断了卫视新节目类型。
在这30档节目中,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与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原版分别为荷兰The Voice、英国X Factor与Idol,是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三档选秀节目,每一个模式都被几十个国家引进播出,今年这三档选秀将首次在国内正面交锋。
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将首先亮相,章子怡、陈奕迅、罗大佑与郑钧共同担任导师,由成功执导了《2012-2013湖南卫视跨年狂欢夜》的廖珂团队操刀,目前该节目已经完成深圳站录制,首播定于4月19日。原模式X Factor曾由辽宁卫视引进两季,以《激情唱响》为名称播出。今年,节目“改头换面”后花落湖南卫视。据芒果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中国最强音》将放大真人秀部分,“真声音、真音乐”是主要看点。
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源自Idol系列,由《声动亚洲》团队打造,王磊卿担任总导演,目前已经确定的首位评委为李玟。与其他两档选秀主打“声音”不同,Idol对参赛者年龄有明确要求——选手必须出生在1985—1997年间。《中国梦之声》于4月开始录制, 将于5 月正式播出。Idol是全球选秀热潮的节目开创者,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美国偶像》正在播出第12季。
去年夏天炒热荧屏的《中国好声音》同样蓄势待发。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学员的甄选范围将扩展至全球,不限国籍,华人即可。此外,今年美版The Voice增加了导师从其他队伍中争抢学员的新环节,这一革新也将引进到《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所谓抢学员,是指导师队PK败北的选手还有机会“复活”。如果另一导师觉得某位学员符合自己的标准,便可将其抢到自己队伍中,避免好学员过早被淘汰,但每个导师只有三次抢人机会。
新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阵容目前仍属“最高机密”。《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表示,《中国好声音》与第二季的导师还未签署合约,正式阵容预计于4月下旬公布。
综艺大片时代
在第二季《中国好声音》招标会上,冠名招标底价为9000万元,是去年冠名费的1.5倍,经过50多个回合的竞价,最终冠名费为2亿元,节目每15秒广告费为60万元,最终第二季《中国好声音》拍出了超过10亿元的广告额.
而在3月20日举行的湖南卫视2013年大型活动广告招标会上,《中国最强音》同样拍出了“好价格”——四分之一的插播广告招标总额8194万元,溢价82.22%;而《我是歌手》决赛夜广告创收总额超过了5000万元,单条15秒插播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3万元,是原价格的7.3倍。值得一提的是,拍走最高单价的长江传媒有限公司为湖北广电旗下企业,他们将用这15秒的广告时段宣传湖北卫视即将上档的模式类选秀节目《我的中国星》。这也是电视节目首次借助别的卫视平台宣传推广自己。
选秀类节目以其巨大的吸金力成为卫视频道竞争的核心项目,高额商业利益更加速了综艺大片化时代的到来。去年《中国好声音》场内外共设26个机位,皆挂带录制,片比高达100:1;而今年《中国最强音》发布的数据显示,该节目第一期录制使用了37个机位拍摄,最终将从300小时的素材中剪辑90分钟呈现给观众。
模式节目作为综艺大片化的重要阵地,被不少卫视以及制作公司视为争抢收视率与广告创收的捷径。这类高投入、高产出的节目被业内人士称为“富豪的游戏”,动辄几百万的单期制作费用只有排名靠前的少数卫视能够承担。
三系模式风靡国内
目前国内荧屏上的模式节目,主要来自欧洲地区,英国与荷兰模式为典型代表;近期,以《我是歌手》《妈妈咪呀》为代表的韩国模式节目也开始崛起,这三个派系的节目涌入国内的势头,与上世纪90年代初大批外企带着先进的产品与创意来国内发展的路线有几分相似。
对创意产业颇有心得的英国人最早发掘出模式这门生意。英国早在1990年就已颁布《广播法》保障独立制片人在电视台的权益,此外,英国的法律规定独立制作公司在售卖节目后依然拥有版权,这不仅给予独立制片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为模式产业生存提供了条件。如今, 英国拥有大批模式公司,在模式领域占据重要地位,Fremantle Media便是其中代表。
Fremantle Media成立于2001年9月,总部位于伦敦,最擅长大型选秀与演播室类节目研发。FremantleMedia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模式授权的公司之一,至今已有超过10个模式在中国制作播出。2010年前后,Fremantle Media成立北京办公室,负责大中华区业务。
英伦系公司的另一代表为默多克女儿伊丽莎白2001年创立的ShineInternat ional。去年6月,ShineInternational在新加坡设立办公室,目前已有5个模式节目在中国播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央视一套的《梦想合唱团》。
同样来自英国的Al l3Media于2011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目前,All3Media已经在中国播出的版权模式节目包括东方卫视的《梦立方》和南方电视台的《超级现金车》。
荷兰也是全球模式版图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这其中除了荷兰人一向善于商业开发的天性外,更得益于他们设立的电视实验室(TVLab)计划。电视实验室为荷兰电视人的每个创意提供了一周的检验机会,研发出《中国好声音》模式的Talpa与《百变大咖秀》的Endemol都属于荷兰公司。
Endemol创立于1994年,由荷兰两位传媒大亨Joop van den Ende与John de Mol共同创办,在全球23个国家有分支机构,2009年在香港设立亚洲区总部。作为全球最老牌的模式公司, Endemol擅长游戏节目与真人秀的设计研发,《百变大咖秀》与《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为其代表作品。
2004年,John de Mol离开Endemol,创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Talpa,短短5年时间即成为模式领域最主要的公司之一。2010年,Johnde Mol创意的娱乐节目《荷兰之声》(The Voice of Holland)在当地播出后大获成功;第二年该节目由美国NBC引进播出,迅速掀起了全球化热潮;2012年夏,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在中国屡创收视佳绩,让Talpa对中国市场更为关注。2012年底,“Talpa中国星”正式成立,Talpa的CEO皮穆·施密斯说,Talpa虽然已经在中国市场展开了多年业务,但之前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他相信Talpa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方法是被中国认可的,“Talpa中国星”可以更好地开发中国电视市场,并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节目。
来自德国Red Arrow公司的节目则带有浓厚的德国气质,早在2005年,该公司出品的《益智科技秀》(Clever)就曾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2012年7月,Red Arrow开办香港办公室,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目前,Red Arrow公司在中国已播出的节目包括央视综合频道年初上档的新节目《为你而战》。另外,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电视剧《吊丝女士》也由该公司出品。
韩国节目模式则是于最近一年开始在国内市场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韩国电视圈对于“模式”这一概念意识得比较晚,至今从韩国输入的《我是歌手》与《妈妈咪呀》均无Bible(节目“圣经”)可参照。但韩国模式擅长展现情感,恰好符合国内收视习惯。SMG新娱乐企划中心副主任、《妈妈咪呀》项目总监施嘉宁告诉记者,韩国团队派出了三四位成员进入导演组,主要在舞美、拍摄与镜头运用及后期剪辑方面给出意见。
虽然国内模式节目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扩大,但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表示,中国市场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中等大小,因为国内版权购买费用基本上只有国外市场的十分之一,节目制作的体量与投入还无法与英美等国相比。除了模式之外,国内电视业在人才、技术方面的缺口也很大,海外模式公司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也是看到了这一方面的发展机会。
“模式”火热下的思考
当然,在火热的模式引进潮下,国内电视人更需要意识到这是一门有风险的生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建议,在引进模式之前必须要清晰自身定位,避免盲目引进。许多在国外获得惊人收视率的节目在国内并不一定有市场,除了观众收视需求不一致外,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的电视环境不一样。冷凇说,英国只有5个开路频道,而中国有几十个,这就让国内观众养成了一直在换台的习惯,所以要在国内获得收视率,模式必须具备能瞬间挽留观众的因素——比如转椅、比如大明星。
其次,在引进过程中,要明确模式的所属分类是否为刚性需求。冷凇认为,约会节目将持续火爆,因为约会交友是观众的刚性需求;美食节目也在呼唤升级版,因为那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一些特殊主题的模式类节目,生命周期较为有限,观众容易产生疲倦感,在引进时需要谨慎。
此外,在选择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最对自己口味的“那杯茶”,冷凇将其总结为“资源重于模式,选手重于形态”,首先明辨手中资源,再研究节目模式。施嘉宁透露,当初看中《妈妈咪呀》的原版模式,主要原因是该模式的收视群体与SMG新娱乐的主流收视人群最吻合。有了这样的收视氛围,节目一炮打响,并从地面台一路火到卫视。其次,选秀节目要更突出“天才、怪才、蠢材”选手,增设“角色导演”或者“角色编剧”这一岗位,为每一个选手贴上一个确切的标签,提高辨识度。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内引进的大多数模式类节目为棚拍演播室类型,外拍元素稀缺,这一点与国际上的主流趋势大相径庭。英国资深媒体人Kim Gordon 表示,国际上最新一批模式类节目都有非常明显的外拍元素,或者为纯外拍节目。然而,中国的上星频道或者制作公司对此类节目表现得非常谨慎,热情不高。有专家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操作外拍真人秀的水平有限,国内电视圈长期不重视摄像地位,而在英国,摄像人员甚至可以拿到比导演高2倍的薪水。
模式的引进过程不仅是学习单个节目的制作,更多的是对先进工业体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省却了摸索的过程,有点儿类似于电视行业的“工业革命”。当然,在这过程之后,国产电视节目能否像国产电视机一样畅销全球,还是一个未知命题.
融入中国基因是模式引进的最大挑战(对话IPCN国际传媒总裁杨媛草)
《综艺》:《中国好声音》之后,上星频道与制作公司对模式节目的态度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的改变?
杨媛草:好声音成功后的影响,用英文讲是 “a bless and a curse(福祸相依)”。Bless是很多电视台/制作公司开始意识到模式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对模式授权的理解,拓宽了社会制作公司的盈利模式。版权授权和发行的业务生机盎然。Curse是它局限了购买方的视野,催化了急功近利的需求。
《综艺》:目前海外的模式方对于中国电视市场有何看法?
杨媛草:钱,钱,钱!中国市场不再是理论研究的一部分,而是例会讨论的重要环节。他们意识到优秀的节目模式是可以在中国创收经济效益的,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贡献不可小觑。但是也有不少大公司意识到这项业务或者中国传媒行业的多变性,而不敢贸然涉足。
《综艺》:模式因素在节目的成功率里占多大比重?
杨媛草:占40%。其余——专业授权发行团队对模式的剖析解码;制作团队的用心炮制,抓住细节;宣传营销的立体思维;播出平台和管理机构的政策支持占60%。
《综艺》:模式引进后,中国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杨媛草:任何一档节目脱离其所处的文化背景,都是没有意义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如何把握文化差异,并在通过本土化改造后成功与本土文化接地气,才是我们在模式引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要在在不影响模式整体构造的前提下融入中国基因。
《综艺》:2013年,你认为中国电视圈的模式节目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杨媛草:成熟的节目更成功,品牌差异性更分明,节目种类更集中,市场淘汰更迅速。中国地大物博,才华横溢的创意人才其实有很多,只要政策上扶持、市场鼓励,中国会慢慢有越来越多自主创意的节目涌现。目前市场的运营和操作越来越规范化了,而且近两年电视台和制作机构的制作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今后电视节目类型将会向更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电视台的频道定位也会更趋于专业和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