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展特色小镇必须把产业创新或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才能切实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这也是区域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具体规划建设中,一是精选特色产业;二是集聚创新要素;三是突出产业创新;四是强化“三生融合”;五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盛世豪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风生水起,许多论者都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路径,而忽视了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推动区域产业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区域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着重阐述特色小镇对域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对特色小镇的不同认识
一是浙江最早提出的特色小镇概念。2015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明确要求,把打造特色小镇作为“2015年重点工作”,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强调,“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在此后相关政策文件中,浙江省一直把特色小镇的“非镇非区”特性,强调通过“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二是国家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的特色小镇。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并提出到2020年计划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建制镇的5%),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这显然是把特色小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
三是国家发改委的观点。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前者是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主要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后者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指导意见》强调,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鉴于三部委《通知》的层级和可行性,目前学术界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特色小镇硬件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建设方式等,很少从区域转型升级产业创新角度来审视,其直接后果则是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投资驱动的新举措,是传统增长方式的惯性延伸,这无论是与新发展理念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都是相悖的。
特色小镇是区域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形式
新常态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区域创新驱动和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这可以从浙江发展态势得到说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一些地方就形成了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块状经济(也称之为区域产业集聚的1.0)。块状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特色产业在空间集聚发展,其竞争优势就是规模经济。换言之,区域范围内中小企业根据市场机制分工协作形成了以传统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一方面凭借区域规模和分工协作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进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模仿或集体学习扩大区域产能规模,并促进产品升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产业体系提升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进化,以传统特色产业生产制造为主的块状经济发展演变为融“生产+市场”为一体、既有产业内分工也有产业间分工、集产业集聚和要素整合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具体表现形式为“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即区域产业集聚的2.0。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产业集群依靠低成本取胜的竞争优势显著弱化,区域发展旧动能持续衰减,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新动能培育还是区域产业体系提升,都需要构建一个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新兴特色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特色小镇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把特色小镇称之为区域产业集聚的3.0。
更准确地说,特色小镇并非单一的产业集聚平台,而是通过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进而促进区域产业体系升级并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的产业创新空间组织。它为集聚要素、辐射带动区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协调提供了新的抓手,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构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而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发展特色小镇显然不是简单的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不是借此在小城镇扩大房地产投资,而是为区域发展构建一个创新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加快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依托特色小镇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特色小镇的真正特色在于“产业”,而其核心功能是产业创新。
第一,特色小镇是产业创新集群。成功的特色小镇,如杭州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成都菁蓉创客小镇等,其成效并非体现在城镇建设上,而是其形成的产业创新能力。一方面它是各种高端创新要素、创新型企业和相关机构的空间集聚平台;另一方面,它把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的创新型企业和关联机构集聚在一起,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以联盟或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地方性网络组织,如云栖小镇通过“云咖啡”“IT茶馆”等不同形式的平台以及创新的服务模式,为镇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各类人才信息交流和知识扩散创造条件,促进各种创新涌现集聚。
第二,特色小镇是“四新”的孵化载体。与传统产业集群相区别,特色小镇与其说是新兴产业的集聚平台,更是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器,进而成为区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支撑平台。因此,建设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应该聚焦在产业创新或新兴产业培育上,同时在建设时要注重发展或引进与产业创新相关的研发机构、投资基金、科技中介,共同推动产业创新。
第三,特色小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不同,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性,它是一个以特定产业为对象,由企业、创新主体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其中既有企业又有研发机构,既有创新主体又有金融投资机构,既有政府部门参与又有市场中介及相关社会组织,既有产品生产者又有服务提供商……参与成员间通过产业链、知识链、技术链和价值链,既有垂直分工协作关系,又有竞争联盟等水平关系,多种不同主体相互交织形成的开放的、多维的、共同演进的复杂网络结构。
第四,特色小镇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极。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其内生的创新能力,即能否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内生创新产生“应激反应”,快速有效提高对整个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提供要素、技术和产业等多个层面的保障。特色小镇作为融创新链和产业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空间组织,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与系统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对外通过与全球创新网络相连接,可以把最新的产业创新信息、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甚至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引进到本区域来,增强自身以至本区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区域内部通过产业链延伸、创新链拓展和知识扩散机制,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产业、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向全区域辐射扩散,进而推动并促进区域创新经济发展壮大,当创新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成为主导时,创新型区域也就形成。
因此,发展特色小镇必须把产业创新或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才能切实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这也是区域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具体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选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的“特色”是“产业特色”,而且这一特色产业又是新兴产业甚至尚处于孵化或成长中且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同时又要能够发挥当地优势。二是集聚创新要素。创新要素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产业框架内的特色小镇必须把吸纳并集聚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的重要基础。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创新性空间组织,但核心是产业创新,即“四新”,当然也包括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等。四是强化“三生融合”。生态是基础,生活是保障,生产(包括知识生产和产品生产)是支撑。五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重在创造良好创新环境,但特色小镇的活力则决定于企业这一实体。因此,要着力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