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从文字图书、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不断演变。如今,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知识付费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知识正变得随处可见、随手可学。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各大平台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其视频作品的传播效力远高于平台的平均水平。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网民知识需求多元的背景下,新型传播方式给知识本身带来深刻变化。在极短时间内,“网红教授”“网红科学家”通过视频,将高深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一下子拉近了公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知识付费平台上,只要点击鼠标、花费一定费用,就能寻到自己需要的若干答案。知识“边界”拓展了,知识传播的门槛降低了,知识不仅属于学术机构、专家学者,普通人也能分享生活经验,参与知识传播。
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新型知识传播方式具有碎片化、娱乐性等特点,通过这些途径能真正学到知识吗?
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下,除了拿出整段时间学习之外,“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意义,简单以“碎片化”为由否定短视频等新型知识传播形态并不可取,但也不宜将其万能化,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有的内容生产者格外追求传播效应,不惜以偏概全,误导公众;有的网友将网络视为“多、快、好、省”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对短视频、知识付费等平台产生严重依赖……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应当承认,新型知识传播仍是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课堂教育、书本学习的有益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都离不开思考分析的过程。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向来相辅相成。借助互联网,人们每天都能接触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有可能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当我们习惯了浅表化、感官化的信息与表达,思维认知活动就会长期停留在感知阶段,分析、判断等更进一步的思维能力将慢慢退化。
现实中,有的人经常“刷”各类短视频,游逛于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可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困惑不已,最终又寄希望于可以在网上一搜了之。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思考分析、消化吸收的过程。
实践证明,知识的丰富不必然带来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知识传播途径日益多元,但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思考分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认知规律不会变。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人们还是应当努力让思考成为获取知识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方能在纷繁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好地充实自我、成就自我。(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