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内部专区
《徐霞客游记》开篇400周年纪念大会发言(摘登)
2013/8/5 15:02:21

 

   主持人:王石
[我会常务副主席、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主持人:四百年前的今天,徐霞客在宁海迈出了被后来证明是闻名天下的第一步;并且,在这里写下了也是被后来证明闻名天下的伟大著作《徐霞客游记》的第一篇日记。4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大会,这件事情足以说明:真正的文化价值是可以穿越古今,照耀古今的。今天,我们安排了来自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三位教授进行学术演讲。在这之前,先请中共宁海县委书记卞吉安致辞。

 

 
王石副主席主持“《徐霞客游记》开篇400周年纪念大会”
 

   卞吉安(中共宁海县委书记):
400年前的今天,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从青山碧水、钟灵丽秀的宁海出发,历时20余年,完成了毕生游览天下名胜的弘愿。为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宁海从2002年起至今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并于去年在全国率先倡议推动“徐霞客游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宁海继5•19成功申办“中国旅游日”以后的又一个壮举。“徐霞客游线”是在《徐霞客游记》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基础上提出的文化概念。推动“徐霞客游线”申世遗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精神,保护“徐霞客游线”的一字一迹,也有利于挖掘“徐霞客游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徐霞客游线”所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徐霞客游记》开篇400周年,形成《宁海宣言》,并举行“第五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颁奖”活动,这将进一步推动“徐霞客游线”各地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宁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宁海这方美丽的土地,因为有了游圣徐霞客的脚步,而赋予了更为丰富,更为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我们诚挚的邀请大家在参会之余,追寻徐霞客的足迹,体味宁海山岛海全的自然风光,品鉴宁海古镇古村的历史人文;宁海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思想家还是艺术家,也无论是当代还是在漫长的历史上,就某一类人物来说,往往有一个群体,比如书法家,画家,或者是诗人,可以说都有一个群体。但是,徐霞客有点不同。用梁启超的话说:徐霞客独有千古。鲁迅曾经打算编辑一个新版本的《徐霞客游记》,他希望在后面提的四个字是“独鹤与飞”。两个“独”字。当然不能说中国的游记文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只有徐霞客一个人;但是能与徐霞客相提并论的人恐怕很少,至少不是一群人。这也说明了徐霞客的特立独行。
 

   我们总是在问:是什么样的背景培育了徐霞客?他为时代做出了哪些别人不曾做过的贡献?再或者徐霞客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科学的人文的和精神的遗产?我们甚至还希望了解:徐霞客作为江阴人,为什么要跑到宁海来写他的第一篇游记?是什么原因让他到了宁海?这些都是我们非常想知道的。第一个学术报告请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他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大家欢迎。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葛剑雄发表主旨演讲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导、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为什么徐霞客是江阴人,却跑到宁海来开篇写他的《徐霞客游记》。这里有他的偶然性,也有他的必然性,因为历史需要有人记载。其实中国古往今来,也许还有类似徐霞客这样的奇人,可惜他们没有留下一部奇书;所以,以5月19日这一天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我们今天以这一天作为“中国旅游日”,是有它的必然。


   400年前,当徐霞客从宁海开始他新的旅程,大概他也没有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就开始了。徐霞客不是中国第一位旅行家、探险家;但是根据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历史事实,作为一个职业的旅行家,的确是从徐霞客开始的。我们都知道,张骞通西域,玄奘到印度取经,以后又有一批高僧到了天竺,就是印度;有人记录了阿拉伯世界、海外诸国的情况;有人最早描述了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郑和下西洋到了更广阔的海域,联系了更多的国家。就在徐霞客差不多的时代,浙江还有一个人,也记录了包括缅甸在内的风土人情。但是,他们都是业余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或者是为了政治,或者是军事使命;或者因为到各地做官,利用公干的余暇;有的甚至是战俘或者是某一朝的遗民,或者偶然的因素到了海外……只有徐霞客是自觉的、专业的一个旅行家、探险家和科学家。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徐霞客的精神,继承他的精神遗产,就应该明白徐霞客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


   以前我们纪念、研究徐霞客,都突出他的爱国主义。如果说,这是爱国主义的话,那他也是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更加深远的层面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他不仅仅是爱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明朝,他更是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爱我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他追求的是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他也遇到过挫折,科举考试不利,但他没像范进那样孜孜不倦的继续追求功名;他家里很富裕,但他也不像一般富人,坐享物质上的丰盈;他完全有可能去结交官场,因为他有很多当官的有地位的朋友;而他从自己的个性、追求出发,不在乎被认为是奇人怪人,执着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契而不舍,终身不渝。


   他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同样的路途中,他注意到了很多前人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科学现象,比如说他对岩溶(喀斯特地貌)地貌的记载是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比欧洲科学家要早得多,也要仔细得多。后来的科学家根据他的记载,详细勘探了包括桂林的岩洞还有西南的不少岩洞,发现他的观察记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追求真理。比如说在我们儒家传统典籍上,早就肯定了长江的上游是岷江;尽管早在汉朝已有人指出,长江的上游还在更远的金沙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多数人迷信儒家经典,正统的观念也不允许你怀疑儒家经典。徐霞客不仅实地考察了长江的源头,证明它不在岷江,而是在比金沙江更远的地方,他直截了当地写进了他的游记,挑战这种权威但是完全违背实际的结论。他对真理的追求,就表现在自己踏踏实实的考察,实事求是的记载。大胆怀疑,科学求证。
他对各地风土人群,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地貌做了详细、客观、平实地记载,破除了以前那种轻视少数民族,鄙视落后地区的旧习。很多记载,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也没有找到其他同类的记录;就是因为有了《徐霞客游记》里面的文字,我们才能够想象并复原出当初存在的这样一些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风情。


   徐霞客也是一位理性的探险家。尽管他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时候遭遇威胁,但是他探险而不冒险。他总是提前认真做好考察准备,查阅有关文献,询问当地父老乡亲。所以徐霞客走了这么长的游程,中间也曾经碰到导游、仆人都跑光了,也曾遇到出乎意外的险境,他都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他完全是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这样的探险事业。徐霞客这些精神,正是今天所稀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弘扬的。


   徐霞客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偶然产生的,他很幸运地产生在明代。我们以前都把明朝后期看成是一个衰败中没落的时代;其实,在衰败没落中正在孕育着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风尚。徐霞客所生活的江南,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市民阶层。在明朝中期以后,很多反映人性的观念在产生,在发展;西方新的科学技术,包括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传到中国。利玛窦到中国来,就带来了世界地图。还把地图上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我们今天一些主要的地理名称包括亚细亚、欧罗巴等就是当初经利玛窦翻译、传播的。利玛窦在主要城市测量的经纬度其精确程度和今天相差无几。他还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当时在民间流传的西方新知识、新概念,已经引起不少中国士大夫的浓厚兴趣。尽管我们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我可以肯定,像徐霞客这样一个崇尚新知,追求真理的人,不可能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更幸运的是,徐霞客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没有一味地要求他赶考科举,夺取功名;也没有像一般的老人,一定要让他留在家里,侍奉自己,或者让他经营家产;而是坚定支持他长期出外旅游考察。天下有多少母亲具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


   徐霞客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他本身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普通人。但是他有文化,有才干,有名誉,这样的人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尊重;所以他经常得到地方官、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及当地耆老给他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为他提供导游等具体的帮助。正是这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帮助了徐霞客的成功。当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纯朴,村民们不但给予徐霞客帮助,而且成为鼓励他继续坚持旅行和探险的精神力量。


   更重要的是,徐霞客得到了知识界、科学界的重视。我们知道在徐霞客以后,出现了明清的战争动乱,但是徐霞客的友人,以及崇拜者及时保存了他的遗稿,直到遇见他孙子才开始出版《徐霞客游记》。他还是有一部分游记遗失了,好在绝大部分保留下来了。到了近代,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丁文江和一批具有科技知识和现代眼光的知识分子发现了徐霞客;发现了他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精神价值,并及时整理、宣传他的著作。除了丁文江,著名的地理学家,当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抗战期间,他就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徐霞客专题讨论会,会议成果由商务印刷馆出版。长期研究徐霞客的科学家中间,有我的老师谭其骧院士,还有很多中青年的学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学术研究,又有了面向大众的普及,徐霞客的成就和精神才有今天这样广泛的影响。徐霞客所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也是这样一个时代。
 

   到了今天,当我们纪念徐霞客的时候,庆祝“国家旅游日”的时候,展望我们国家的旅游事业的时候,应该以徐霞客为榜样,应该像当初这个社会这个家庭为他创造、提供条件一样,为我们当代的徐霞客,为我们国家亿万能够有幸进入旅游的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帮助他们。我们的社会应该鼓励支持青年弘扬徐霞客精神。试问,今天有多少母亲能够像徐霞客的母亲那样支持子女去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而不是一味鼓励他们报考名牌大学,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做买卖,或者挣大钱。我们的政府、社会,应该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这样异于常人的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我们也应该更好的落实《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休息权、旅游权,从事科学考察的权利。比如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带薪休假制度还没有很好的落实。我们往往把旅游业仅仅看成是一个产业,就是这样也做得很不够。试问,我们有多少旅游产品是我们国家真正自主生产,自主开发?为什么我们的眼光只盯住这几张景区门票钱,去不断地涨价;而不去开拓一个极其广阔的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呢?没有全民的旅游视野,当代徐霞客成长的空间就不会很宽广。更严重的是,我们的中国梦——非常美妙,非常伟大,前途广阔的旅游梦——就会缺少。


   记得我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小镇,每次我站在汽车站的尽头,看着离开这个镇的汽车,心里总在想着哪一天我能够也坐上这个汽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后来,我有幸到了上海,也看到了《徐霞客游记》。由于改革开放我有幸在40多岁时出国。到现在我有机会走了几十个国家。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到,要是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有可能实现这个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当年愿望的梦想?每当我翻开《徐霞客游记》,重温徐霞客的经历和精神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惭愧,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徐霞客这样的境界。当初徐霞客离开宁海的时候,他面对的是蓝天、白云,碧海青山;所以,我们还要把环境整治好,使我们的后代也能够像当初徐霞客那样,在优美的环境中开始他们的梦想之路。徐霞客当年有这个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众多年轻的徐霞客已经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他们一定能够“乘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支持人:谢谢葛教授富有激情的演讲。我也联想到前人关于徐霞客的评价,第一个是丁文江。丁文江教授是我们新中国首任地质研究所的所长,是伟大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徐霞客中,曾经讲到一个问题:在明末清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朴学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他们对于孔学、儒学提出批评,主张轻义理,重名物,这种求实学的精神,开启了朴学思想的大门。丁文江先生说,徐霞客比他们几位要早一些,而且徐霞客的求实精神,比他们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是可以认为徐霞客才是“朴学”的开山之祖?据说这个思想也成为后来徐学的一个基本理念。
 

   第二个是郑和或玄奘。事实上,在美国有一些学者也提出这样问题。他们说,徐霞客的旅行不是张骞、郑和那样的政治旅行,而是超功利旅行。他们把这种动力称之为“自然之爱”,意思是超越一般功利的人,对于自然,山水真挚的爱。他们把这个作为徐霞客的一个重要思想。
 

   最后我要说到,大家熟悉的英国李约瑟教授。他在《中国科技史》里对徐霞客的评价是:《徐霞客游记》看上去不像是17世纪写出来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的一个野外勘察家的考察报告。他对于不同地貌的分析,以及他对于专业名词的系统运用,都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所以他是一个科学的奇迹。
下一位演讲的是台湾的陶翼煌研究员,他是一位非常有活力的学者。有请。

 

 
台湾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陶翼煌做主旨演讲



   陶翼煌(台湾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


   我出生于台湾,父亲是徐霞客故乡江苏江阴人,母亲是福州人。1949年,他们分别随着我爷爷奶奶到了台湾,之后生下我了,一直生活在台北。我18岁的时候到台南念成功大学,在地球科学系接受本科的教育。毕业后,我一直在地理信息系统灾害管理领域工作。到了45岁的时候,父母问我,有没有兴趣在徐霞客研究领域做些事情。其实,那个时候我不是很愿意,但想一想,这个和我十几年一直想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该有一些共通的部分;尤其从地理学走上可持续发展,有很深的关联性。这样,我与父母、好朋友商量,与台湾各大学一些与徐霞客研究有关的教授们商量,就在五年前成立了“台湾徐霞客研究会”。前年,有幸被宁海县政府邀请来参加第一届“中国旅游日”庆典。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宁海,是这么美的地方。
 

   旅游这件事情对我这样学地理的来讲,当然不只是看山看水。在所谓环境中心主义的概念下面,人和环境互动的时候,他心里善的那一面可能会被唤起。我们就是去了解这个陌生地方的人,我们和旅游地的人互动,当地人也不认为你是一个很讨厌的外来人。如果大家都是抱着这个心情的话,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就会变得很幸福。我想说,如果旅游可以走向这个方向的话,那么旅游就变成有价值、有意义了。


   徐霞客没有到过台湾。那么,台湾徐霞客研究会研究一些什么东西呢?我在台湾推动徐霞客研究,事实上是在研究可持续旅游。意思是旅游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破坏。暂时好像大家都赚到钱了,但是以后会凋敝,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环境、经济、社会、文化这四个面向,如果在推动旅游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很小心地规划,执行,管理旅游这件事情就会推动我们进步。在推动徐霞客研究过程中,我归纳了一下,有五点想法。


   第一,徐霞客重视科学与实践。我觉得徐霞客精神,可以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永续教育、环境教育,就是可持续教育。当你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放到社区民众身上的时候,他才会整体去想:要留给子孙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第二,徐霞客是我国生态文明演进的重要象征。他从那时开始,就不重视功名了。他知道这不是唯一的出路;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放弃良好教育可能给他的待遇等等,去游走天下。他的那种精神为什么没有遗传到现在呢?遗传给我们呢?


   第三,徐霞客是推动中华旅游文化与世界旅游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象征。因为我们中国人一向给世界一个朴实的形象。我在美国念书,平时与西方人交谈中,他认为东方人质朴踏实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可现在没有了。我到英国剑桥大学做两个星期的研究,在剑桥的小镇里面,大家还是这个看法。除了少部分素质很高的留学生;大部分到了西方环境中,他的教养并没有彰显出我们泱泱大国的风度。


    第四,徐霞客是青年人效仿的榜样。我在台湾从事教育20年,最近开始在大学里成立学生的徐霞客研究社。旅游教育给我们机会去教年轻人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年轻一代要去观察,对文化的保存,经济的推动?他的文化保护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等等。


   第五,徐霞客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讲两岸交流,可能讲的太狭隘了一点;其实徐霞客应该能有机会整合两岸文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比如说“徐霞客游线”,他可以在产业上,将文化产业,经济产业,环保产业整合起来,他这个最后的体现的是应该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
最后,我认为徐霞客精神可以承前启后。我们不仅了解徐霞客是何许人也;他精神的精髓在什么地方;并且我们把这个精髓借助徐霞客的推动,传承到我们下一代青年身上。谢谢。



   主持人:马英九先生说,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文化的土壤。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台湾也有徐霞客研究会,也看到了陶教授这样的学者,以及他的学生。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徐霞客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两岸毕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感谢陶教授让我们分享了对岸学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及风采等。
 

   有一点我想说到,陶教授给了我们一个题目:徐霞客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我由此想到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在美国研究和教学的余时英先生也是著名学者。他曾经说到,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为什么?他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儒学既然是在中国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学说,那么随着中国农耕文明被挑战,与现代化、西化及全球化碰撞,并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个学说是不是成了一个无所依托,也无所依附的游魂了呢?!我想还不是这么简单。对有些事情来说,比如说科举制度今天不存在了,为科举制度考试而做的种种的训练也被人看作是不重要了;青年学子的发展道路已经不在于科举这一个独木桥,跑到别的“独木桥”上去了。但是,文化的精神,以及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而是相叠加的。中华文化包括农耕文化还在不断地发展,今天讲的“三农”就是这样。农耕文明还在不断发展,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不应该以农耕文明的毁灭作为代价,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农耕文明也好,中华文化也好还在继续发展,他们的很多价值,不仅是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第三位演讲者是来自美国的詹姆斯,他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他的题目是“重新评估徐霞客在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史上的地位”。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詹姆斯作主旨发言.



   詹姆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各位好。我叫何瞻,在美国出生,在台湾南部长大。我的老师都是中国北方人,所以我讲话有一点中国北方口音。
 

   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史。我论文的题目就是《重新评估徐霞客在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现在正在写一本书,就是讲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最后一章是讲明朝后期的游记作家,在这些作家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徐霞客。我写论文的目的是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徐霞客游记》在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史上到底有什么地位?第二,《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在什么地方?我简要说几个重点。


   我觉得,游记的风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和轻松的;其结果是游记作家可以更自由地来发展他们自己的游记风格。换句话说,游记作家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风格,而不必模仿古人或者是别人写的游记的风格。还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很重要,也很值得注意。《徐霞客游记》里面很少有典故,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徐霞客不认为自己要作为一个旅游文人;相反,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旅行考察者,这一点很重要。他的首要任务似乎是多了解奇山怪水,然后就给读者报告一下,这正是徐霞客写游记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详细品读徐霞客与其他游记作家的作品,就可以多了解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一个重点是,几乎所有明朝末年的游记作家,写作时都会用一个不同的风格写作,以显示他们文学天赋。徐霞客绝对不是这样写游记。他的目的就是让读者重新创造自己。到明朝末年,写游记的作家有不少选择,这也是因为游记这种文学题材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何瞻先生在演讲中对于《徐霞客游记》的文学成就做了很重要的阐述。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说《徐霞客游记》不同于中国唐宋的一些游记文学,特别不同于类似《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这样的文章。他认为,这样的文章都是作者借一个景致描写,抒发个人的情绪。而《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带着对自然的爱,据实记载千山万水——这是很不相同的。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人把《徐霞客游记》类比于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徐霞客游记》是和《史记》一样能够并行永垂千古的作品。


   今天纪念大会的部分内容就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虽然只有三个发言,但是这三个发言所展示的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也说明徐霞客日益受到多方面,包括国际方面的关注。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和我们一样关注徐霞客的人们、学者们,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徐霞客的研究实践中去;也希望我们在宣言中提出的“徐霞客游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能够从这里开始,走向成功。谢谢各位。
[贾帅、林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