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据8月9日的晚报报道,8日上午,在海宁市硖石街道文化中心,一盏盏美轮美奂的硖石灯彩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灯彩的制作者不是海宁硖石灯彩老艺人,而是对硖石灯彩怀有浓厚兴趣的、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海宁“非遗”传习班学员。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是本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保护和传承让其焕发生机,就是让本土文化焕发生机,可以让现代人真切触摸绵延其中的历史和文化。这种“触摸”于现代人而言,是一种难以替代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抚摸,是最原始、最珍贵、最宁静的至上享受。
文化遗产不只是最真实的历史符号,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纪念意义和精神意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其本身的延续和复活,其中还寄托着一代代人的深厚情感,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脉。
冯骥才先生曾感叹说,在文化上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因为自从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以来,他在现实中经常陷入无奈:有时看到一些非常美好的东西,很想去挽留它,但是无能为力。冯骥才的无奈是当下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中,随之而来的是原生态的东西越来越少,乃至一些古居,甚至文化遗迹、遗产等古老的东西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殆尽。而与其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从此再也不能直观感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将这些彻底忘却。
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得越早,能够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就越多。据报道,海宁“非遗”传习班免费向社会招收学员,无论什么职业,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对海宁“非遗”怀有浓厚的兴趣,都可报名免费参加学习。今年9月,海宁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开办皮影戏传习班。海宁“非遗”传习班会一直办下去。
笔者不禁为海宁的这种做法叫好。如果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非遗”传习班,很多文化遗产就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冯骥才就会少一些“失败感”,而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就会多一些“宝贝”。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保护记忆,也是保护我们的心灵、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其意义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